12/23/2010

煙草裝填

煙草的裝填方法千千百百種。
即便是同樣的煙草,使用不同的斗型或者搭配不同的裝填法,
也可以讓味道呈現完全不同的走向。

當然也聽人抱怨過某些斗型並不是很好拿捏,
例如v型斗缽的抽斗經驗很糟糕之類的。

本人斗齡不算長,但也不是兩隻手數得完,
可是從來就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我一直覺得只要大原則把握住,加上適中的抽斗頻率與力道,
什麼斗型都一樣,想抽到發燙、積水、頻熄火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裝草的原則不外乎是適當的鬆緊度與裝填量,
一般會建議鬆緊程度大概感覺像是用吸管喝飲料就差不多了;
可以參考國際煙斗比賽所使用的三公克煙草,再依照斗缽大小調整。

至於像是什麼墊晶石或先插通條才裝草,
非得用上這些麻煩方法才能對付的,
個人觀點:不是風路結構,就是煙草狀況有問題,
否則應該改變一下抽斗和裝草的習慣了。
 
下面的影片由PipesMagazine製作,示範幾種主流的裝草手法。
雖然全是英文,可是講話非常清楚速度非常慢,
配合動作一起看應該不至於太難理解。

Stuff and Puff Method


Three Step Method


Two Step Method



The Frank Method


The Bob Method (A Hybrid Method)


Air Pocket Method


以下為板煙(flake)的裝填法
Rubbing Out Method


Fold and Stuff Method


Roll and Stuff Method


Cube Cut Method


影片當然只是參考,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
每個人操作起來也一定有所差異。

總而言之自己玩玩看吧!

12/18/2010

煙斗的維護

似乎很多人認為煙斗一旦抽了,斗口燒焦或燻黑只是遲早的事,
而能夠把這些痕跡處理乾淨的,就是一位懂得保養煙斗的斗客。

關於斗口變黑的問題,
我自己的經驗是正常使用就自然可以避免,不必多花心力去維持的。

例如點火是讓火去接近煙草而不是煙斗,還有裝草不要裝到滿出來。
對,我知道,聽起來很好笑,偏偏這種失誤就是經常發生,
不然網路上哪裡來的這麼多斗口周圍燒得像炭的煙斗?
以為自己是福爾摩斯嗎?

福爾摩斯在與人爭論時習慣抽他的長柄櫻桃木斗,
而在The Adventure of the Copper Beeches就曾夾起火紅的炭來點火。

看小說很難想像是吧?沒關係,
Jeremy Brett飾演的福爾摩斯秀給你看,請注意4:00前後。


真是個不好的示範。
附帶一提,現在櫻桃木和山毛櫸(beech)已經很少被用來製作煙斗了。
 
至於燻的痕跡,頂多只能得知拍照之前有沒有稍作整理而已,
因為那是最容易被注意到也是最容易處理的地方之一,
尤其是網路賣家,只要輕輕鬆鬆擦個兩下,
一定會有人上門,稱讚這支煙斗狀況真好,何樂而不為!

色澤、光澤會反應出主人的使用習慣和煙斗的狀況,
也才是判斷煙斗保養得好不好的重點。

這是本人一個小小的偏執。

其他像是ebonite會氧化,上頭也許還會有齒痕,
因此從斗嘴材質的挑選一直到表面的狀態,
大致可以想見主人是如何看待煙斗的。
不過抽斗還要戴咬嘴套我可不明白了,
怎麼會有人喜歡保險套啊?怪怪。


當然照片可以用拍攝角度、光線,或是修圖軟體取巧,
所以沒有人會建議缺乏經驗的新手上網買二手斗。




馬上有個經典範例:十月底結標的這支斷頭Sixten Ivarsson,
斷或不斷都無所謂,兩側的照片這麼清楚,
從外觀看不出斗缽裡有問題的人,
我只能說:回家練練再來吧!

用網路達人們的眼光看來,
我的斗大概都不是ready to smoke,
而是保持在ready to sell的狀態了。


本人是自然派,想瞭解我保養的方法請移駕到原則這篇文章。

要是我上eBay賣斗,第一句一定這麼寫:
You are looking at enjoyed more than thousand times condition Jess Chonowitsch and S. Bang pipes.

圖片來自eBay和這裡

12/04/2010

推薦煙草

煙草不能亂推薦,打死不碰latakia的人可多了。

很多小產量或是已停產的煙草的確不同凡響,
倘若沒有穩定持續的來源,說再多也是白搭,
就如同那碗黯然消魂飯,
要是以後抽不到這麼好味的煙草該怎麼辦啊?

所以還是退而求其次,尤其是對新手,
我會推薦G. L. Pease和Rattray這兩個牌子,
更何況這兩家煙草的品質真的不能算差。


煙草罐子大概是長這個樣子,
由左到右,後排依序是:
Haddo's Delight, Odyssey, Maltese Falcon (G. L. Pease);
Blackpoint, Charing Cross (G. L. Pease);
Cumberland (G. L. Pease), Accountants' Mixture (Rattray);
Highland Targe, Hal O' the Wynd (Rattray).

前排則是:
Kingfisher (Butera), Red Rapparee (Rattray), Scottish Flake (Robert McConnell).

Kingfisher這個配方來自於我非常喜愛的老煙草廠,
也一直是個人的最愛之一;
而Robert McConnell這個名字呢,和Rattray的淵源非常深厚,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Rattray公司的歷史。

就算到現在Rattray的經營者乃至於配方,
都易主了好幾次,工廠也早就遷出英屬地,
可是起碼我還沒遇到一抽就說糟的人;
至於G. L. Pease的話,
我想很多latakia愛好者都把Odyssey排進心中的前五名。

最愛的草當然有專用的斗伺候,
其他的個人是習慣以配方分類:
含有perique、oriental、latakia、cavendish…等等,
不同的配方就固定只用某幾支斗來抽,
當然也準備了幾支專門試草的煙斗。

這個作法的好處是,每一斗的口感都比較不容易被有特殊味道的煙草影響,
還有清潔時也可省下一些功夫。

我很有試新草的膽量,只要不是重手調味的幾乎都抽得下去,
口味也一向挺重鹹的,從沒有醉煙的經驗,
不過由口袋名單可以知道,
個人對一些老廠的blender非常情有獨鍾,
例如J. F. Germain & Son。

我家巷口的叉燒飯真的是好吃到銷魂,
但要天天吃還真的辦不到,我是一個需要每天都有變化的人。

嘗試新草除了偶爾可以挖到原先不知道的好貨外,
有時候光從罐子的標示去想像,會和抽起來的味道差非常多,
這真的很有趣,就算是那些不合口味的草,
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瞭解自己味覺的喜好,
或者從中發現不同處理方式對煙草的影響。

Tobacco Reviews是個有參考價值的網站,
不要光看ranking,記得搭配review一起服用。

12/02/2010

石楠木的特性與固化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在煙斗原料處理中的curing該對應哪一個中文字,
就讓我暫時先用「固化」,泛指目的為提高力學強度、
改善加工性能、預防霉變蟲害,以及增進煙斗使用品質的各種木材處理手法。

一般常見的有:boiling、drying、seasoning、ageing等。

【謝謝網友的回應,12/05/2010新增:
 在半導體業界,curing多半稱為熱處理,而在食品加工上,
 舉凡燻、醃等保存方式都可以叫做curing。
 個人認為這些字都沒有辦法真正描述木材加工的程序。】

我們都知道,在探討木材化學成分時,
通常會分為主成分(major components)及副成分(extraneous components)。

主成分乃構成木材之主架構,如纖維素、木質素;
其餘的非細胞壁組成物,可利用水、乙醇、丙酮等溶劑萃取(extraction),
這些萃取物(extractives),大部分為小分子物質,
佔木材比例一般來說不超過百分之十;
而燃燒剩餘的無機殘留物,大約在百分之一以內。

這些成分或雜質對石楠根瘤的特性有關鍵的影響嗎?
看來有人沒什麼概念,所以我又只好繼續掉書袋了。

這也是個人所能搜尋到的有限資料中,
首次見到研究人員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煙斗的製作程序。

說來還真奇怪,這篇文章自發表距今已超過二十年,似乎也沒什麼人在討論,
那就讓我來很高調的聊聊吧!

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的學者在1988年所發表的報告,
實驗乃針對石楠(Erica arborea)木材的特性,並非模擬吸煙的環境。
(Holzforschung, 1988, 42, 71)

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石楠的根瘤是根與莖之間細胞不正常增生的區域,
異常增生的細胞通常會形成局部腫塊,也就是腫瘤(tumor),
此文中就以tumor wood來描述石楠的根瘤。
形容植物現在一般會使用burl這個字。

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觀察石楠根瘤的組織切片,我們可以看到正常的組織,


以及不正常的組織。


如果把倍率放大,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結晶和非結晶的內含物(inclusions)。













石楠根瘤漂亮的紋理,正是來自於這些不規則排列的結構,
可是看不出來對不對?
沒關係,我們再把焦距調整一下,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曾經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過木紋。



燃燒後的剩餘產物中發現,
在石楠根瘤中鈉(Na)、鉀(K)與鈣(Ca)的含量並沒有特別低,
但在其他耐熱性較佳的木材中,這些元素的的含量多半極低;
石楠根瘤中二氧化矽(silica,沙子的主成分)的含量也不高。


石楠對高溫的耐受力確實很好,
甚至連石楠的萃取物也都具有這個特質,
但煮沸的步驟並不會造成顯著影響,
甚至還有降低耐熱程度的效果(溫度攝氏400度以上,持續60分鐘)。


上表最有趣的地方是,
如果把石楠根瘤的萃取物浸透(impregnation)到其他木材上,
竟然可以有效提高其耐熱性。

石楠根瘤經過煮沸,其中的萃取物減少了;
但與一般木材情況相反的是,
這個步驟可減緩乾縮(volumetric shrinkage)的現象。


木材乾縮係細胞壁內含的水分喪失所引起的體積收縮,
而徑向、弦向、縱向的收縮率又不盡相同,
因此當表面和內部水分的蒸發速度不同,紋裡不勻、不直,
各部位收縮程度不一致時,都有可能導致木材扭曲或斷裂,
Domenico Romeo也表示,就算是長時間(六到八個月)天然乾燥(air
drying),都可能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耗損。

未經煮沸的石楠根瘤,十八天內以天然乾燥法將含水率降到百分之二十以下,
就有機會變成這個樣子。

至此,用水煮沸的程序,
被證實能夠增加石楠根瘤的穩定性,並降低因乾燥而產生缺陷的機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篇論文測定出的石楠根瘤密度挺高的,
與其他文獻記載的都有一段差距,
作者也只有說明他是測量乾的木材(dry),
這個乾是指完全沒有水分,
抑或是達到平衡含水率(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誰也不會讓煙斗持續接觸四、五百度的高溫,
只由一個耐熱的性質也無法解釋煙斗抽起來的口味。

我們仍然擁有許多思考的空間:
大多數抽煙斗的人,
對木頭如何固化會比較好抽都很有意見,
反而都不太在意為什麼要去作這些事情的初衷了。

左鍵點擊圖片即可顯示原尺寸

11/27/2010

紳士科學家 後記

紳士科學家中提到的兩個名字,
主修化學的人不太可能沒聽過Linus Pauling的名頭,
你在大學裡所有讀到關於鍵結的理論,
和這位兩度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脫不了關係;
而Elmer Cranton則對於螯合療法 (chelation therapy) 有獨到的見解。

試想:若蜂蜜中的某種物質真的被證實能夠「抓取」焦油,
那將會對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造成怎樣的影響,
而其中又隱藏了多少商機?

哪個生意人講起話來不是天花亂墜?

好比那些賣藥廣告,哪怕是假的都好,
總要來個一秒鐘什麼高科技儀器的畫面,
總要找個什麼教授什麼名人代言一下的啊!

說到高科技儀器,
像是那個什麼高速什麼離心什麼機的,
有多高?三、四層樓這麼高嗎?

普及率也許比不上微波爐或冰箱,
這又不是人造衛星,有必要拿出來四處宣傳,深怕別人不知曉嗎?


這台最高可以到25000 rpm (75600 g) 啦,
不知道夠不夠高?稱不稱得上高速離心機?
只是本人從來沒有把木頭丟進去過就是了。

不過某低調實驗室表示,
藉由高速離心機的快速運轉,
可以萃化原木,把雜質甩掉,
而這些pre-curing的過程和煙斗抽起來的口味則有密切關係。

由上面這個敘述可以得知:
一、可用非破壞性的物理方法將雜質從木材裡快速移除;
二、為了要確定去除的是雜質,想必也分析了雜質的組成;
三、同時發現這些所謂的雜質對吸煙品質有關鍵的影響。

既然號稱是實驗室出品,我們就該以科學的角度來審視;
如果只是打屁吹牛閒扯胡謅經驗臆測,
那請不要打著科學的旗幟出來招搖撞騙,請不要侮辱科學這兩個字。

隨隨便便都可以找到的中文維基百科
科學方法是有定義的,謝謝。

到底是哪種低調實驗室能容許這類不三不四的言論和自己扯上關係?
到底是怎樣的科學人材會在沒有理論依據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始工作?

真是把我嚇到屁滾尿流失了魂。

還是老婆大人英明,教訓的真是:
「啊不就是做生意,人家看完電視廣告,只會:『哇!高科技!』、
 『哇!實驗室!』、『哇!專家背書!』,然後就打電話訂貨了,
 誰像你整天有事沒事淨搞那些五四三的。」

是囉,鄧先生怎樣都算是煙斗界的老前輩,
貨被轉去大陸宰肥羊也不是他的問題,
勉勉強強就當作是中間經銷的合理利潤吧。

再說怎麼亂搞也都還稍稍強過那位前些日子在eBay大殺四方的狠角色,
也不過兩千美金左右結標的二手Lars,
買回家打個蠟就想賣十六萬台幣,是當台灣人全是傻子不成?

11/24/2010

紳士科學家

煙斗時常被認為是紳士的象徵。
很多斗客或多或少都自詡為紳士,或者將成為一個紳士作為努力的目標。

本人很明顯的不屬於這個範圍。

紳士到底是什麼?
其實gentleman這個字最初根本不是指舉止優雅或是行為高尚。

試著由這個方向思考:
古早時要每天能吃飽都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
怎樣的人才有受教育的機會,進而成為一個有教養、有禮貌的斯文人?

以前英國的gentleman就是一個如同騎士的社會階級,
這些人光靠家產就能過日子而不用工作,
也因此大部分這個階層的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所以就算真的去工作也有機會選擇非體力勞動的類型。

當然,如果這些人就真的整天躺著吃飽飯沒事幹,
那就相當貼近閩南語中的「田僑仔」,
後來應該也不至於把這個原是形容出身高貴的詞彙,
套用到內在高貴的男性身上。

這些有錢有閒的紳士,自然而然能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中有些人的興趣就是叨著煙斗和同好辯證人生哲理、宇宙現象,
在經濟無虞的前提下,他們可以專心致力於真正想從事的研究,
而且還真的搞出不少名堂,在各領域都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只不過類似情形多半發生在十九世紀之前。

比如說赫赫有名的雙羅伯特:
波以耳(Robert Boyle)提供構想以及資金,
實際動手的則是虎克(Robert Hooke),
兩個人的名字和發現你一定都聽過。

紳士科學家和煙斗真正的關連是大家都知道的卡文迪西(cavendish)。
這種煙草製作方式以掠奪者兼探險家Thomas Cavendish為名,
而這個家族在十八世紀出了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Henry Cavendish。

由此看來很多人根本不瞭解科學界的運作模式,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過不只一次,
許多分析方法老早就不是現代科技無法達成的事,
都算不清有多少論文和專利已經發表了,
這是可供查詢的資料,不是嘴上的玩笑。

我認為只有幾種情況可能導致科學家不願意公開研究成果,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查虎克和牛頓的關係,以及卡文迪西在電學方面的見解。

在有能力負擔的金錢和時間內,
用隨手可得但有邏輯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一直認為是生活的樂趣之一。

我並沒有印證什麼理論的企圖,也沒有說服什麼對象的需求,
不過信口開河實在不是本人的行事作風。

在把溫度探針插進斗缽之前,不會像某煙斗收藏達人,
上電視說煙草在煙斗裡燒起來將近兩百多度,
在一般綜藝節目是得講得淺白一點,但又不是叫你隨口胡謅;
在看到真實的證據之前,不會像某低調神人,
抬出好幾位煙斗製作者來背書,說蜂蜜和焦油可以形成螯合物,
可是竟然不找像是Linus Pauling或者Elmer Cranton,
這樣真正學術界的大師來支持自己的說法,也真夠怪了。

大家都念過幾年書,
甚至還有疑似在實驗室混過的人,說話不負責任到如斯程度,
也難怪那些所謂的煙斗聚會就只有這個水準。

這也正是我最搞不懂的地方,
多用幾個專有名詞就會看起來比較像專家然後比較有說服力嗎?
為什麼這麼多達人講起話來總喜歡東拉西扯,
像是那個狗屁不通的幾何美學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啊?
 
最後還是回到標題吧,
若要談到五十年來知名度最高的紳士科學家,
就絕對非Tony Stark莫屬了!

富可敵國又風流倜儻,還身兼冒險家與天才發明家,
尤其那身帥到不行的盔甲更是充滿了幾何美,
他必定是所有煙斗客心目中的偶像!

圖片為鋼鐵人電影宣傳海報

11/20/2010

煙斗化學熱力學

由Neill Archer Roan發表在A Passion for Pipes

1955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Charles Greene,
就以type K溫度計測量過吸煙時煙斗中的溫度,還發表在Science上,
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個Science (Science, 1955, 122, 514)。

依現在的眼光看來,那真的算不上什麼實驗,
性質應該比較接近工作之餘的玩耍。

所有基本的器材在今天任何一個拍賣網站上都找得到,我家裡正好有一組。

至於Neill提到的,
兩位赫爾辛基大學的學者,
在1956年所提出的報告,
實驗方法原則上和Greene使用的一樣,
可是溫度探針乃為了實驗而專門設計的,
而且採取分段測量的方式,因此可劃分出溫度不同的區域。

  (Cancer Res., 1956, 16, 490)

Neill將自身的經驗忠實地記錄下來,
透過不同溫度的分布,
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也能自圓其說,
但這也正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缺乏直接的佐證,
推論還是推論,假設始終是假設。




煙草或其燃燒產物中,
尚含有胺基酸、有機酸、酮、酚、醇、酯…等許多化合物,
討論僅限於碳水化合物很可惜,
而提到有機體中的醣類與溫度,
竟不聊聊大名鼎鼎的Maillard reaction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另外一點值得商榷的是,
所有distillation的產物,在味覺與嗅覺上都是令人愉悅的嗎?
更大的distillation zone和更高的distillation rate,
我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物質是否同時都增加了?

最後節錄並以中文轉述此文中個人認為比較有趣的部分:
一,寬大的斗缽能夠提供更濃郁的味道,木質所造成的影響並不顯著。
二,直徑大的斗缽抽英式或巴爾幹式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
三,保持斗缽中央的煙草燃燒,並適時使用壓棒將周圍的煙草推向燃燒區。

所謂的有趣,就是在那些中文煙斗論壇裡,
總是有人一天到晚光用些自以為又絲毫沒有根據的說詞,
然後還可以一搭一唱的討論下去。

10/04/2010

黃金對比

黃金對比(golden contrast)只是一個廣告詞,
泛指加強紋路深淺對比的染色手法,
不必認真去計較到底是什麼樣的顏色。



這當然不是Tom Eltang的獨門技術,
然後也不要告訴我,有人不知道他不是用dye造成golden contrast的效果。
要呈現高度的對比,並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純用dye是不容易,但絕對可以作到。

先記錄幾個小常識吧。
調整木材的含水率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兩種顏色的紋路對比很多時候不是只有上兩種顏色,
不過呢,不同顏色同一溶劑的染料在使用上要注意。

底色不一定要用到黑色。
想讓顏色吃得深,如果染料是醇溶或是其他可燃溶劑的話可以直接點火,
不然就是加熱木塊。

如果有用到buffing compound,做下一件事之前記得清乾淨。
 
說到這個,忘記在哪看到的,
某位很厲害的兄台表示用buffing compound會影響拋光效果,
而且還是綜合了自身經驗、國外文章,
以及詢問台北某知名店家後所歸納出的結論。

本人倒還真的沒見過哪位職業製作者不用這玩意兒。

圖片來自Tom Eltang和Victor Yashtylov

9/21/2010

黃金比例 二

實在不太熟悉這個介面,
過了一個月才看到意見,真是不好意思,
就讓我用這篇文章回覆吧。

正如同DEX兄所言
為了兼顧叨斗的舒適度以及stem的耐用度,
以往的斗師大多在bit處選擇小孔徑的draft hole,
而時常(故意)忽略掉airway容積的一致性。


現今很多煙斗製作者已不採用這種所謂漸縮型的airway,
而是將slot切出小角度的funneling,向內直接延伸到airway,
可以把bit厚度維持在4mm以內而沒有咬穿的疑慮,
同時airwya的容積也能作到相當於4mm diameter draft hole一路到底。

這憑我國中程度的數學都算得出來,實在不需要什麼實驗室來告訴我。
不過slot的開法好像不是我原先想討論的重點。

某位專業人士曾表示:
舉凡斗缽的高度、內徑,煙道長度、漸縮比例…等,
這些硬體參數會組成一個互相關聯的三維方程式,
此三維方程式會有最佳的分布值,也就是所謂的normal distribution。

若分析某斗廠的產品,發現這些數值的標準差越大、
越不集中分布在平均值內,就表示該廠工藝越不穩定,
好抽斗的比例也就越低。

按照這個硬體參數比例三維方程式,
那產量越大的斗廠,尤其是大量生產相同/近似規格煙斗的廠,
standard deviation一定越小,所以好抽的比例一定就越高了。
而且斗型似乎都無關緊要,很多廠商會把stem和shank的尺寸固定,
這樣一來類似斗型都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套用同一種stem。

至於英倫斗嘛,由這個邏輯推論,
就不難理解以下和個人經驗幾乎完全相反的說法。

有位據說抽遍大師斗、隨手拿都兩百粒星星的兄台認為,
dunhill擁有最先進昂貴的設備,又有百年所累積的經驗,
而且習慣搭配英式切片,所以煙道不像北歐斗那般細彎曲折,
口感清甜、層次分明,絕對是吸煙質量的代表。

這樣說來,dunhill產量大,斗型又比較一致,
更恐怖的是還有足以當典範的結構比例與細膩精確的製程,
其他品牌會贏的或然率低過零吧。

圖片來自Organization of Online Pipe Smokers

9/09/2010

師傅

都什麼年頭了,現在資訊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對,我用了四個非常)發達,
煙斗裡頭就算有再多祕密,也沒有網路上這些達人嘴裡的這麼多。

你的確可以為了知道一些秘密而沾沾自喜,當然也沒有告訴我的義務,
可是既然是要參與討論就不要高來高去的,裝神弄鬼一點意義都沒有。
再說,連你都知道了,那還能叫秘密?

某位專家表示:
能作到均勻、穩定又完美呈現紋路的染色,就像大廚烹調食物,
必定用上了些不放不行,但加多了又讓人受不了的調味料。

姑且我們就稱這些調味料作「師傅」吧。

如同水墨畫那般,多一劃是累贅,少一點又令人心神不寧,
正是高手之所以為高手,師傅之所以為師傅的真髓。

染色和finish上所使用的工序,繁複的程度人盡皆知,
偷學武功、竊取秘笈乃江湖大忌,
不同門派之間都有這層顧忌,不明就裡的圈外人當然更難有機會接觸,
因此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了。

老實說,我也看不懂上頭那一大串廢話到底想表達什麼?
你是屬於知者不言的那一邊?你和有所成的斗師很熟?

煙斗的染色和finish也不過就是木材塗裝的一種,
上顏色的方式較常選擇staining而不是coating而已,
需要考量的點在這是一個表面經常被觸摸,且會處在極端環境中的物品。

化學染料並不能保證一定不掉色,
使用水溶性還是天然染料,顏色也不是鐵定會掉,
況且某些天然染料也不是只有水可以作為溶劑。
 
一般常見的做法可以想成是染完色之後包膜,然後上蠟,
蟲膠又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
當然很多樹脂都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有些煙斗制作者認為這類東西很可怕,堅持不使用,
也有很多人不只用蟲膠加棕櫚蠟這兩層/種sealant。
 
上什麼染劑?哪個時機該上染劑?
怎麼上染劑?和染劑上完後如何處理?
選擇合適的染劑搭配正確的施工方法才是解決之道。
 
除了染料種類和染色技術外,在染色之前石楠的狀況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簡單到像木材的含水率和表面的平整程度,與染料的吸附和均勻就息息相關。

P.S. 瞭解流程和掌握技術是兩碼子事。

P.P.S. 表現得再高深莫測也不會讓你看起來像個高手。

8/24/2010

紙上談兵

關於煙斗展,南台灣某斗商的觀點:
美國斗展主要都是為美國經銷商準備的貨,
大部份的好斗在pre-show前就會被掃掉。

芝加哥斗展很適合去朝聖,但第二次就無聊了 。

煙斗展「充其量只不過」是看成品,
真要參加的話不如去歐洲的展,可以順便走訪斗廠,
最好由丹麥頂級斗師Tom Eltang親自指導示範,來個實作體驗,
還要加上石楠木開採之旅,
跳離紙上談兵,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動。

個人偏見:
就算站在店家立場,交易是斗展唯一的樂趣嗎?

單純想進貨的話,根本不必學人家大老遠跑什麼展覽,
明明電腦前動幾根手指頭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管他歐洲還是美國,地點並不會造成差異,
出門一趟「充其量只不過」是多拍幾張照片而已,
面對面比較有機會攀關係套交情才是真的。

不然乾脆就搞大陸人在芝加哥的那一套吧,先不說鬧了多大的笑話,
最起碼他們買到了很多唷,而且還都是好貨呢。

什麼?銀兩不夠?
搶不搶得到貨,錢固然很關鍵,
不過常常還有比錢更重要的事。

的確可由製作過程中發現煙斗的不同面貌,
但實際體驗和參加展覽為什麼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哪一個收穫多?
抽煙斗的人必定會認為參與煙斗的製作是件樂事?
作過幾支煙斗就代表很懂很會很不紙上談兵?

這樣說好了,
只看比賽而沒什麼在碰球的人都是外行湊熱鬧?
我本人是愛看棒球也愛打棒球啦,
可是從來也不會天真到覺得球探會找上門。

若是只有職業選手才夠資格當球評,
那你這間煙斗店又如何經營得下去?

 
馬上來個紙上談兵:
這是有點瑕疵所以只染了一面想說可以當紙鎮還是擺飾的plateau。
(這句話還真饒舌,其實我只是想知道plateau為什麼會翻譯成瘤心)

P.S.  個人認為北美年輕一輩的製斗師非常有潛力。
         推薦的歐洲行程都跨丹麥到地中海岸了,美國跑幾個州也差不了多少。

8/22/2010

男人的品味

我不清楚煙斗從什麼時候開始和什麼男人什麼品味攪在一塊兒的。
是說抽了煙斗之後,明顯的高了,人也壯了,自信心又回到你身邊?

「煙斗、雪茄是生活的姿態」,
這是煙具店的廣告詞嗎?還是抽煙斗都得擺pose才對?

吃完飯會想來杯咖啡或來杯茶,那煙斗到底有什麼不同?

用不著跟我扯這些都是很講究的,
那我是不是該回答:略懂。

最近本人在用63mm的conical burrs,
也愛2005年的H. Upmann Magnum 50,
然後Le Creuset對付燉煮類真的是耐操又萬能,
手上也還有幾把鋼盔蓋。


不過這都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可以改天聊。

講究起來是很容易把事情搞得很複雜,
但再怎麼複雜也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沒有把這些當成癖好來經營的興致,
只是很享受生活上有個調劑,如此而已。

你要繼續強調這個嗜好很有品味很高尚,
我可是高興都來不及的,
竟然只因為喜歡一些玩意兒就成了貴族,
有沒有這麼賺啊?

8/16/2010

原則

因為本人十分懶惰,所以保養煙斗沒什麼怪招,
就用最簡單的步驟,盡可能保持吸煙品質而已。

挑選適當的煙草以適當的溫濕度保存,並經過適當的裝填,
然後以適當的節奏抽斗,最後讓煙斗休息適當的時間。

用了這麼多次適當,是因為這邊沒有標準答案,
在我身上適用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比方說容易抽出水的人,也許需要調整煙草的濕度或者稍微放慢抽煙的速度,
可能也需要長一點的休息時間才能讓煙斗的狀況恢復。

這些前置作業外加每次抽完順手清潔,
基本上就不太需要頻繁的大動作整理。

煙草的口感層次跑掉就差不多該徹底清理了,
等煙斗完全冷卻之後將煙嘴拆開,
除了通條之外,記得棉花棒和清潔液是我們的好朋友。

每支煙斗需要大掃除的時間不大一定,
和原木料、煙草種類、抽斗頻率有關。

至於外表的話,我未曾使用過布輪以及任何美容商品,
只在每次抽完煙清理內部之後,拿乾而淨的軟布輕拭。

我的煙斗從來沒有發出鹹、苦、酸、辣的味道過,
這樣的外觀也還過得去,反正我又不作二手生意。

儘管無可避免的會有使用的痕跡,
但如果一支煙斗的天生體質夠好,
絕對是越抽越漂亮,越抽紋路對比越明顯,
就算出廠時的蠟掉了,也能保有深邃的光澤。

我認定煙斗不抽就呈現不出這個陳/沉的效果。

玩茶壺有一個說法叫「和尚光」,
套用在煙斗上,
大概就是那種用buffing compound和carnauba硬推出來的亮度,
就如同我之前曾經提到的。


使用六年的Peter Matzhold,
無輔助光源無閃燈,室內拍攝,
如果你要堅持這個反光是蠟造成的話我也沒辦法了。

8/11/2010

百年老木

很多人一直強調原料的重要性,卻連石楠和根瘤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

作煙斗、當圍籬或觀賞用的石楠,根本是不同的東西,
中文名字裡有石楠這兩字的植物單Erica一屬就有八百種以上,
某些Ericaceae科的近親更常有混用的情形,
被稱作heath或briar的植物也從來都不只一種。

根瘤是根附近細胞不正常增生導致變形的區域,
不一定是受傷才會長,凡受到壓迫(stress)都有發生的可能,
也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所以紋路是沒有規則的。

關於樹齡、紋路會影響一支煙斗的吸煙品質這個說法,
最常聽到的解釋是,
因為年齡越老的石楠,最好還是自然死亡的死根(dead root),
紋理越致密清晰越美,重量越輕,散熱也越好,
所以叨起來輕鬆,煙草燃燒品質好,也不容易發燙,
價格當然就高了。

那麼請先告訴我一個有根據有系統的方法來鑑定石楠根瘤的年齡。
某種紋路特徵就如同年輪可以代表年齡?
活三十年放七十年和活七十年放三十年的木頭,能以肉眼分辨嗎?

像是dunhill的死根,upshall的150年石楠,
為什麼不這麼告訴消費者:
對,我的就是死根,我的就是百年,因為怎麼樣怎麼樣的特徵,別人都沒有,
然後什麼樣什麼樣的原因,造成死根、百年製作的煙斗就是比較棒比較犀利。

我始終認為,有力的證據就是一個不需要言語的廣告。

檢測木質的差異又不是現有科技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就連地方小又沒幾個人在抽煙斗的台灣,
都有人用風洞實驗去解析煙斗中的流體力學了,
難道這些廠商腦袋裡裝的都是大便嗎?

看來相信那個stamp的人還是佔了多數。


要兩百粒星星我還真拿不出來,不過兩粒倒不是什麼問題,
本人從來都把dunhill的DR當成標準,這個價位最起碼要作到這個水準,
也就是說,比DR好抽的斗隨便找都有,我目前還感受不到死根的威能。

然後請不要跟我說,
某個斗師的作品值得購買是因為手感和DR類似,會比想像中輕,
光用手可以摸出來是不是死根喔?
我想先知道死根和一般石楠的密度差了多少?
那我說我可以只用手分出相同裁切的十八種煙草配方你信是不信?

用木湯匙喝湯比較燙還是不鏽鋼湯匙?
越易散熱不是熱傳導速度越快的意思?那摸起來不是應該比較熱才對嗎?

百年老木?贛林老木還差不多!

8/04/2010

煙斗與花瓶

煙斗已不單僅擁有實用性,
功能變成了基本配備,玩家追求的還有功能以外的許多細節。

但這些細節追求到後來,很多人反而忽略了煙斗的本質,
把煙斗完全當作收藏品看待。
我知道很多斗客不是手上的每一支煙斗都拿來抽,
他們會分所謂的日常斗和收藏斗。

我抽煙斗可是不收煙斗,
與其把煙斗當花瓶擺著欣賞,還不如去投資哪個名窯的古董花瓶。
更何況我是個俗人,收藏這麼風雅的事可幹不來。

正常使用、保養下的煙斗是經得起歲月考驗的,
我很偏執地認為,若煙斗有收藏價值也是來自於此。

喔,這裡不是在討論二手市場,
若是講價錢的話,那當然是越接近原廠狀態價格越好。

我無意動搖他人的價值觀,
但是本人的作風並非如此。
不點上火怎麼了解他的核心價值,
除了漂亮之外總還要有個理由吧。

所以只放著看,不把煙斗當工具使用的情況我覺得應該要正名,
或許就叫特殊造型木雕吧。

因此沒有能力/不願意去考量伴隨著使用而來的變化,
在我的認定裡就是個二流的煙斗製作者。

舉凡在布輪上硬擠出來的光澤,使用後掉色,
邊角鈍了線條就跑掉的斗形…等,都是不合格的。

不好抽的煙斗呢?
那還用說,連堪用的基本要求都作不到,
那當然就只是個特殊造型木雕師傅。

所以像是丹麥近期比較紅的製作者中,
我就沒辦法喜歡Kurt Balleby、Tom Eltang和Kent Rasmussen。

7/31/2010

黃金比例

我不是在說數學上的黃金比例。

而是看到一段文字:
有位低調又不差錢的仁兄,
用實驗室去跑煙斗的流體力學,歸納出傳統斗形中風路的最佳化參數,
還有兩個應用範例,
斗缽高度下修0.2mm而使得一把名家北歐斗變得不燙,
把預燃室的容積擴大讓一把英倫老斗的風路變順。

這代表了幾個意思,
一,煙斗的黃金比例確實存在,
二,而且單位是精確到十分之一毫米。

不過到底什麼是預燃室?預先燃燒的空間?
難不成這把英倫老斗有兩個斗缽?
還是先在某個容器裡把煙草點燃才套在煙斗上抽?

我當然知道煙斗是個很冷門的產業,
詞彙十分有限,尤其是中文,
但也不表示隨意套用、拼湊是可以被接受的。

還有這到底是什麼工具裁切和什麼方法測量的?
可以精準到0.1mm?

請記住,這是個連0.2mm的改變都可以讓人感覺到差異的神妙參數。

可是在使用過後,斗缽內徑會因積碳而改變,這樣風路的參數依然不變嗎?
一般都建議碳層的厚度不要超過1.5mm到2mm,
既然是實驗室出品,那麼請用物理公式告訴我,
管路長度的改變只需要管路直徑變化值的十分之一,
就能讓人感受到溫度的差異。

你當然可以回答,你都不留碳層而保持斗壁的平整乾淨。
那我就想請教了,斗壁的平整乾淨是如何評估的?
又該用什麼工具修整才能維持平整乾淨?奈米修碳刀?

蠟的厚度不會改變斗缽高度嗎?
這個厚度是可以忽略的?那可忽略的範圍又是多少?
還是打蠟不僅有保養木頭的功效,還可以順便修改參數?
意思就是,只替需要增加高度以吻合黃金比例的斗缽上蠟?

好吧,就算蜂蜜真的對清潔焦油有一定的功用,
塗「薄薄一層」蜂蜜的厚度又是多少?
如果不論厚度,那蜂蜜會不會影響氣體和管壁的摩擦力?

先不談煙草本身,例如配方、濕度的狀況,
是只用煙斗作風洞實驗還是模擬吸煙的環境?
實驗室是如何量化和模擬煙草裝填的情形?
如果是用空煙斗,在裝了草之後,層流與亂流的分布會有怎樣的變化?
還有實際抽煙時溫度和濕度的改變對參數沒有影響嗎?

這個實驗有考量到原物料的差異嗎?
如何評估並計算木材的品質?
或者你的意思是只要達到最佳化參數,就算用玻璃管也一樣好抽?

既然是實驗那就一定有結論,所以這個研究的結論是什麼?
拿一打好抽的斗當模板,用CNC車床就搞定了?

你絕對可以很有自信的「覺得」這個黃金比例確實存在,
但是「覺得」並不會因為使用了專有名詞就升級成科學。

若要扯到科學上的證據,那就得講求客觀與邏輯,是嚴謹而沒有模糊空間的。
而不是回答:喔,因為當事者很低調所以不方便多談。

低調?低調到去公開討論區發表言論。

沒錯,你的knowhow就是你的財富,
不過沒有人問how to achieve it,
所有的問題都是針對what is it。

科學本來就是需要經過質疑、經過驗證的,
連在作什麼都交代不出來還敢自稱是科學,
就我個人的觀點,那該叫科科,
幫幫忙,自嗨也要有個限度吧。

某位同學的回應真是一針見血:
科學實驗又不是什麼神祕低調的宗教儀式 ,
光錢砸下去,具實驗精神的玩耍也絕不會突然就變成有趣味的研究。

不過客氣了點,讓我來換句話說比較直接:
這種不清不楚又破綻百出的說詞,唬唬三歲小孩應該還頂得住啦。

7/30/2010

科學與玄學

我還真搞不懂,
為什麼這些煙斗論壇總喜歡把話說得很玄妙,
或者有事沒事就把科學兩個字掛在嘴上嚇唬小朋友。

有人說蜂蜜裡面富含五碳醣,可以「抓取」焦油,形成類似螯合物的鍵結,
因此很適合用來清理煙斗。

我還一直以為蜂蜜裡面葡萄糖和果糖占了絕大部分呢!
這位仁兄同時還分析了焦油的組成喔,
所以能夠證明五碳醣和焦油中的某種物質會形成螯合物。

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發出五碳蜜的神人,
還證明了蜂蜜和煙焦油這兩種混合物之間的交互作用,
竟然有非營利單位或學術機構從事這麼偉大的研究,
台灣的科技真是有望了!

還有人認為逆滲透不需要壓力差就能夠完成,
因為清潔液溶出煙斗裡的焦油就是運用了逆滲透的原理啊!

可是我怎麼記得國中理化老師說過,
滲透是不同濃度的溶液,其中的溶劑通過半透膜流動的現象。

煙斗中的焦油會被逆滲透出來?
所以焦油就是溶劑了,
那溶質是什麼?清潔液?

你的清潔液會溶在焦油裡面?
這個焦油真是強大到不行,怪不得會和蜂蜜螯合,

又有人聲稱棕櫚蠟精煉後會變軟!

是你的棕櫚蠟和焦油一樣厲害,還是你的精製手法超獨到?
這樣一來市面上所有強調方便使用的傢俱蠟、地板蠟,
當然也包括煙斗保養木質部分的商品,
標榜當中含有多高比例的棕櫚蠟都只是心酸而已,
軟化處理的都是白癡,只要提高純度就好啦!

胡說八道之前也不先孤狗一下,
然後被吐槽就放大絕招說大家都在扯淡抬槓,
原來標題上的友善、開放又專業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