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10

煙草裝填

煙草的裝填方法千千百百種。
即便是同樣的煙草,使用不同的斗型或者搭配不同的裝填法,
也可以讓味道呈現完全不同的走向。

當然也聽人抱怨過某些斗型並不是很好拿捏,
例如v型斗缽的抽斗經驗很糟糕之類的。

本人斗齡不算長,但也不是兩隻手數得完,
可是從來就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我一直覺得只要大原則把握住,加上適中的抽斗頻率與力道,
什麼斗型都一樣,想抽到發燙、積水、頻熄火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裝草的原則不外乎是適當的鬆緊度與裝填量,
一般會建議鬆緊程度大概感覺像是用吸管喝飲料就差不多了;
可以參考國際煙斗比賽所使用的三公克煙草,再依照斗缽大小調整。

至於像是什麼墊晶石或先插通條才裝草,
非得用上這些麻煩方法才能對付的,
個人觀點:不是風路結構,就是煙草狀況有問題,
否則應該改變一下抽斗和裝草的習慣了。
 
下面的影片由PipesMagazine製作,示範幾種主流的裝草手法。
雖然全是英文,可是講話非常清楚速度非常慢,
配合動作一起看應該不至於太難理解。

Stuff and Puff Method


Three Step Method


Two Step Method



The Frank Method


The Bob Method (A Hybrid Method)


Air Pocket Method


以下為板煙(flake)的裝填法
Rubbing Out Method


Fold and Stuff Method


Roll and Stuff Method


Cube Cut Method


影片當然只是參考,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
每個人操作起來也一定有所差異。

總而言之自己玩玩看吧!

12/18/2010

煙斗的維護

似乎很多人認為煙斗一旦抽了,斗口燒焦或燻黑只是遲早的事,
而能夠把這些痕跡處理乾淨的,就是一位懂得保養煙斗的斗客。

關於斗口變黑的問題,
我自己的經驗是正常使用就自然可以避免,不必多花心力去維持的。

例如點火是讓火去接近煙草而不是煙斗,還有裝草不要裝到滿出來。
對,我知道,聽起來很好笑,偏偏這種失誤就是經常發生,
不然網路上哪裡來的這麼多斗口周圍燒得像炭的煙斗?
以為自己是福爾摩斯嗎?

福爾摩斯在與人爭論時習慣抽他的長柄櫻桃木斗,
而在The Adventure of the Copper Beeches就曾夾起火紅的炭來點火。

看小說很難想像是吧?沒關係,
Jeremy Brett飾演的福爾摩斯秀給你看,請注意4:00前後。


真是個不好的示範。
附帶一提,現在櫻桃木和山毛櫸(beech)已經很少被用來製作煙斗了。
 
至於燻的痕跡,頂多只能得知拍照之前有沒有稍作整理而已,
因為那是最容易被注意到也是最容易處理的地方之一,
尤其是網路賣家,只要輕輕鬆鬆擦個兩下,
一定會有人上門,稱讚這支煙斗狀況真好,何樂而不為!

色澤、光澤會反應出主人的使用習慣和煙斗的狀況,
也才是判斷煙斗保養得好不好的重點。

這是本人一個小小的偏執。

其他像是ebonite會氧化,上頭也許還會有齒痕,
因此從斗嘴材質的挑選一直到表面的狀態,
大致可以想見主人是如何看待煙斗的。
不過抽斗還要戴咬嘴套我可不明白了,
怎麼會有人喜歡保險套啊?怪怪。


當然照片可以用拍攝角度、光線,或是修圖軟體取巧,
所以沒有人會建議缺乏經驗的新手上網買二手斗。




馬上有個經典範例:十月底結標的這支斷頭Sixten Ivarsson,
斷或不斷都無所謂,兩側的照片這麼清楚,
從外觀看不出斗缽裡有問題的人,
我只能說:回家練練再來吧!

用網路達人們的眼光看來,
我的斗大概都不是ready to smoke,
而是保持在ready to sell的狀態了。


本人是自然派,想瞭解我保養的方法請移駕到原則這篇文章。

要是我上eBay賣斗,第一句一定這麼寫:
You are looking at enjoyed more than thousand times condition Jess Chonowitsch and S. Bang pipes.

圖片來自eBay和這裡

12/04/2010

推薦煙草

煙草不能亂推薦,打死不碰latakia的人可多了。

很多小產量或是已停產的煙草的確不同凡響,
倘若沒有穩定持續的來源,說再多也是白搭,
就如同那碗黯然消魂飯,
要是以後抽不到這麼好味的煙草該怎麼辦啊?

所以還是退而求其次,尤其是對新手,
我會推薦G. L. Pease和Rattray這兩個牌子,
更何況這兩家煙草的品質真的不能算差。


煙草罐子大概是長這個樣子,
由左到右,後排依序是:
Haddo's Delight, Odyssey, Maltese Falcon (G. L. Pease);
Blackpoint, Charing Cross (G. L. Pease);
Cumberland (G. L. Pease), Accountants' Mixture (Rattray);
Highland Targe, Hal O' the Wynd (Rattray).

前排則是:
Kingfisher (Butera), Red Rapparee (Rattray), Scottish Flake (Robert McConnell).

Kingfisher這個配方來自於我非常喜愛的老煙草廠,
也一直是個人的最愛之一;
而Robert McConnell這個名字呢,和Rattray的淵源非常深厚,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Rattray公司的歷史。

就算到現在Rattray的經營者乃至於配方,
都易主了好幾次,工廠也早就遷出英屬地,
可是起碼我還沒遇到一抽就說糟的人;
至於G. L. Pease的話,
我想很多latakia愛好者都把Odyssey排進心中的前五名。

最愛的草當然有專用的斗伺候,
其他的個人是習慣以配方分類:
含有perique、oriental、latakia、cavendish…等等,
不同的配方就固定只用某幾支斗來抽,
當然也準備了幾支專門試草的煙斗。

這個作法的好處是,每一斗的口感都比較不容易被有特殊味道的煙草影響,
還有清潔時也可省下一些功夫。

我很有試新草的膽量,只要不是重手調味的幾乎都抽得下去,
口味也一向挺重鹹的,從沒有醉煙的經驗,
不過由口袋名單可以知道,
個人對一些老廠的blender非常情有獨鍾,
例如J. F. Germain & Son。

我家巷口的叉燒飯真的是好吃到銷魂,
但要天天吃還真的辦不到,我是一個需要每天都有變化的人。

嘗試新草除了偶爾可以挖到原先不知道的好貨外,
有時候光從罐子的標示去想像,會和抽起來的味道差非常多,
這真的很有趣,就算是那些不合口味的草,
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瞭解自己味覺的喜好,
或者從中發現不同處理方式對煙草的影響。

Tobacco Reviews是個有參考價值的網站,
不要光看ranking,記得搭配review一起服用。

12/02/2010

石楠木的特性與固化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在煙斗原料處理中的curing該對應哪一個中文字,
就讓我暫時先用「固化」,泛指目的為提高力學強度、
改善加工性能、預防霉變蟲害,以及增進煙斗使用品質的各種木材處理手法。

一般常見的有:boiling、drying、seasoning、ageing等。

【謝謝網友的回應,12/05/2010新增:
 在半導體業界,curing多半稱為熱處理,而在食品加工上,
 舉凡燻、醃等保存方式都可以叫做curing。
 個人認為這些字都沒有辦法真正描述木材加工的程序。】

我們都知道,在探討木材化學成分時,
通常會分為主成分(major components)及副成分(extraneous components)。

主成分乃構成木材之主架構,如纖維素、木質素;
其餘的非細胞壁組成物,可利用水、乙醇、丙酮等溶劑萃取(extraction),
這些萃取物(extractives),大部分為小分子物質,
佔木材比例一般來說不超過百分之十;
而燃燒剩餘的無機殘留物,大約在百分之一以內。

這些成分或雜質對石楠根瘤的特性有關鍵的影響嗎?
看來有人沒什麼概念,所以我又只好繼續掉書袋了。

這也是個人所能搜尋到的有限資料中,
首次見到研究人員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煙斗的製作程序。

說來還真奇怪,這篇文章自發表距今已超過二十年,似乎也沒什麼人在討論,
那就讓我來很高調的聊聊吧!

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的學者在1988年所發表的報告,
實驗乃針對石楠(Erica arborea)木材的特性,並非模擬吸煙的環境。
(Holzforschung, 1988, 42, 71)

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石楠的根瘤是根與莖之間細胞不正常增生的區域,
異常增生的細胞通常會形成局部腫塊,也就是腫瘤(tumor),
此文中就以tumor wood來描述石楠的根瘤。
形容植物現在一般會使用burl這個字。

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觀察石楠根瘤的組織切片,我們可以看到正常的組織,


以及不正常的組織。


如果把倍率放大,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結晶和非結晶的內含物(inclusions)。













石楠根瘤漂亮的紋理,正是來自於這些不規則排列的結構,
可是看不出來對不對?
沒關係,我們再把焦距調整一下,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曾經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過木紋。



燃燒後的剩餘產物中發現,
在石楠根瘤中鈉(Na)、鉀(K)與鈣(Ca)的含量並沒有特別低,
但在其他耐熱性較佳的木材中,這些元素的的含量多半極低;
石楠根瘤中二氧化矽(silica,沙子的主成分)的含量也不高。


石楠對高溫的耐受力確實很好,
甚至連石楠的萃取物也都具有這個特質,
但煮沸的步驟並不會造成顯著影響,
甚至還有降低耐熱程度的效果(溫度攝氏400度以上,持續60分鐘)。


上表最有趣的地方是,
如果把石楠根瘤的萃取物浸透(impregnation)到其他木材上,
竟然可以有效提高其耐熱性。

石楠根瘤經過煮沸,其中的萃取物減少了;
但與一般木材情況相反的是,
這個步驟可減緩乾縮(volumetric shrinkage)的現象。


木材乾縮係細胞壁內含的水分喪失所引起的體積收縮,
而徑向、弦向、縱向的收縮率又不盡相同,
因此當表面和內部水分的蒸發速度不同,紋裡不勻、不直,
各部位收縮程度不一致時,都有可能導致木材扭曲或斷裂,
Domenico Romeo也表示,就算是長時間(六到八個月)天然乾燥(air
drying),都可能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耗損。

未經煮沸的石楠根瘤,十八天內以天然乾燥法將含水率降到百分之二十以下,
就有機會變成這個樣子。

至此,用水煮沸的程序,
被證實能夠增加石楠根瘤的穩定性,並降低因乾燥而產生缺陷的機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篇論文測定出的石楠根瘤密度挺高的,
與其他文獻記載的都有一段差距,
作者也只有說明他是測量乾的木材(dry),
這個乾是指完全沒有水分,
抑或是達到平衡含水率(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誰也不會讓煙斗持續接觸四、五百度的高溫,
只由一個耐熱的性質也無法解釋煙斗抽起來的口味。

我們仍然擁有許多思考的空間:
大多數抽煙斗的人,
對木頭如何固化會比較好抽都很有意見,
反而都不太在意為什麼要去作這些事情的初衷了。

左鍵點擊圖片即可顯示原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