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在煙斗原料處理中的curing該對應哪一個中文字,
就讓我暫時先用「固化」,泛指目的為提高力學強度、
改善加工性能、預防霉變蟲害,以及增進煙斗使用品質的各種木材處理手法。
一般常見的有:boiling、drying、seasoning、ageing等。
【謝謝網友的回應,12/05/2010新增:
在半導體業界,curing多半稱為熱處理,而在食品加工上,
舉凡燻、醃等保存方式都可以叫做curing。
個人認為這些字都沒有辦法真正描述木材加工的程序。】
我們都知道,在探討木材化學成分時,
通常會分為主成分(major components)及副成分(extraneous components)。
主成分乃構成木材之主架構,如纖維素、木質素;
其餘的非細胞壁組成物,可利用水、乙醇、丙酮等溶劑萃取(extraction),
這些萃取物(extractives),大部分為小分子物質,
佔木材比例一般來說不超過百分之十;
而燃燒剩餘的無機殘留物,大約在百分之一以內。
這些成分或雜質對石楠根瘤的特性有關鍵的影響嗎?
看來
有人沒什麼概念,所以我又只好繼續掉書袋了。
這也是個人所能搜尋到的有限資料中,
首次見到研究人員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煙斗的製作程序。
說來還真奇怪,這篇文章自發表距今已超過二十年,似乎也沒什麼人在討論,
那就讓我來很高調的聊聊吧!
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的學者在1988年所發表的報告,
實驗乃針對石楠(
Erica arborea)木材的特性,並非模擬吸煙的環境。
(Holzforschung, 1988, 42, 71)
就如同我之前
提到的,石楠的根瘤是根與莖之間細胞不正常增生的區域,
異常增生的細胞通常會形成局部腫塊,也就是腫瘤(tumor),
此文中就以tumor wood來描述石楠的根瘤。
形容植物現在一般會使用burl這個字。
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觀察石楠根瘤的組織切片,我們可以看到正常的組織,
以及不正常的組織。
如果把倍率放大,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結晶和非結晶的內含物(inclusions)。
石楠根瘤漂亮的紋理,正是來自於這些不規則排列的結構,
沒關係,我們再把焦距調整一下,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曾經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過木紋。
在石楠根瘤中鈉(Na)、鉀(K)與鈣(Ca)的含量並沒有特別低,
但在其他耐熱性較佳的木材中,這些元素的的含量多半極低;
石楠根瘤中二氧化矽(silica,沙子的主成分)的含量也不高。
石楠對高溫的耐受力確實很好,
甚至連石楠的萃取物也都具有這個特質,
但煮沸的步驟並不會造成顯著影響,
甚至還有降低耐熱程度的效果(溫度攝氏400度以上,持續60分鐘)。
上表最有趣的地方是,
如果把石楠根瘤的萃取物浸透(impregnation)到其他木材上,
竟然可以有效提高其耐熱性。
石楠根瘤經過煮沸,其中的萃取物減少了;
但與一般木材情況相反的是,
這個步驟可減緩乾縮(volumetric shrinkage)的現象。
木材乾縮係細胞壁內含的水分喪失所引起的體積收縮,
而徑向、弦向、縱向的收縮率又不盡相同,
因此當表面和內部水分的蒸發速度不同,紋裡不勻、不直,
各部位收縮程度不一致時,都有可能導致木材扭曲或斷裂,
Domenico Romeo也表示,就算是長時間(六到八個月)天然乾燥(air
drying),都可能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耗損。
未經煮沸的石楠根瘤,十八天內以天然乾燥法將含水率降到百分之二十以下,
就有機會變成這個樣子。
被證實能夠增加石楠根瘤的穩定性,並降低因乾燥而產生缺陷的機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篇論文測定出的石楠根瘤密度挺高的,
與其他文獻記載的都有一段差距,
作者也只有說明他是測量乾的木材(dry),
這個乾是指完全沒有水分,
抑或是達到平衡含水率(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誰也不會讓煙斗持續接觸四、五百度的高溫,
只由一個耐熱的性質也無法解釋煙斗抽起來的口味。
我們仍然擁有許多思考的空間:
大多數抽煙斗的人,
對木頭如何固化會比較好抽都很有意見,
反而都不太在意為什麼要去作這些事情的初衷了。
左鍵點擊圖片即可顯示原尺寸